涿怀八泉:华夏之源黄帝泉
黄帝泉,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的古涿鹿城(今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以北,古称青丘城、轩辕之丘,今称黄帝城)东南一里。黄帝泉,因黄帝城而得名,与黄帝都城涿鹿城相辅相依,在中华文明历史上具有标志性地位。
涿鹿县黄帝城、黄帝泉、黄帝祠位置图(曲辰绘制)
5000年前,华夏大地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。当时的华夏大地上万邦林立,方国、部族征战不休。有熊国是其中实力强大的一个国家。黄帝者,姓公孙,名轩辕,有熊国君少典之子。古籍记载,黄帝与炎帝乃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。
黄帝泉
4700多年前,黄帝出生、建都于涿怀盆地涿水之畔的青丘城(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以北,今称黄帝城)。
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黄帝邑涿鹿之阿。” 又据 《山海经·青丘国》记载:“青丘国,其人食五谷,衣丝帛,其狐九尾。”再据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(黄帝时)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。”这句话当理解为:黄帝时期,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,制定天文历法;观察水文,治理河流、水土流失;开采矿石,此处的“金”,指的是铜;此处的玉,指的是玛瑙。《山海经》有记载:“轩辕之山,其阳产玉,其阴产青蔓。”由此可见,当时人类社会已经走出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,进入了男耕女织、冶炼金属的文明时代。
现在的黄帝城遗址
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轩辕之时,神农氏世衰。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。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来宾从。”“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。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。”“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。三战,然后得其志。”黄帝通过涿鹿之战,擒杀造反叛乱的蚩尤;再通过阪泉之战,降服争权搞分裂的炎帝;两战之后,与诸侯合符釜山,肇造华夏国家文明。出水量充沛且洁净的黄帝泉水,保证了黄帝城军民生产、生活、乃至作战所需。
涿鹿之野上的定车台遗址
涿鹿之野上的仓颉像
黄帝时期,桑干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,涿怀盆地中泉眼密布,泉水汩汩,河流水量充沛,四周山区森林茂密。青丘城之南的轩辕之山(现称涿鹿山),有丰富的铜矿资源。据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记载:“轩辕之山(涿鹿山),其上多铜,其下多竹。”
遥想当年,华夏族的先民在轩辕之山(又称涿鹿山)上采矿,山下伐竹,把矿石运到山下阪泉处,沿阪泉水将铜矿石筏运釜山,然后炼铜、铸鼎;结合当时的轩辕造车、仓颉造字,荣将铸钟、羲与和占日、常義占月、大挠造甲子、伶伦定音律、嫘祖劝民植桑养蚕与纺织,使得古涿鹿大地上呈现一派百业兴旺、繁华忙碌的景象。历史学家顾颉刚说“千古文明开涿鹿”,涿鹿是华夏民族发源地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
秦灭六国,一统天下。秦代设立上谷郡,却未见涿鹿城和黄帝泉的记载。古涿鹿城的遗址附近,曾出土战国名士乐闲的墓葬。推测古涿鹿城已毁。
秦汉时期,秦始皇嬴政、汉武帝刘彻都曾亲赴涿鹿桥山祭祀黄帝陵。司马迁作为汉武帝的随行史官,他在《史记》中对涿鹿、桥山、阪泉的记载很明确。据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记载:“其来年冬,上议曰:“古者先振兵泽旅,然後封禅。”乃遂北巡朔方,勒兵十馀万,还祭黄帝冢桥山,泽兵须如。”
东汉以后,随着曹魏政权弃守上谷、迁民于居庸关以内;黄帝城(古涿鹿城)、黄帝泉所在地沦为东胡民族乌桓、鲜卑占有。
西晋复疆上谷,后来爆发八王之乱、五胡乱华使涿鹿地域沦为废墟。
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定都桑干河流域的平城(今大同),向桑干河流域迁入150余万人口,畿甸之地上谷地域又再度繁荣起来,有关涿鹿城(县)的记载再度增多。郦道元在《水经注·涿水》中记载:“又东过涿鹿县北,涿水出涿鹿山,世谓之张公泉,东北流径涿鹿县故城南,王莽所谓抪陆也。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留其民于涿鹿之阿,即于是也。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,水导源县之东泉。”《魏土地记》曰:“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,城东一里有阪泉,泉上有黄帝祠。”在此处,郦道元照抄了《魏土地记》对于黄帝泉的错误记载,将古涿鹿城东一里的黄帝泉错称为阪泉;而且对涿水之源也语焉不详。或说“涿水出着涿鹿山”,或说“水导源县之东泉。”笔者认为,《水经注》所说“县之东泉”是黄帝泉所在地。
随着北魏诸位皇帝亲赴涿鹿祭祀桥山黄帝陵,位于黄帝城以东的黄帝祠民间祭祀活动久盛不衰。
北魏末年,杜洛周在上谷郡造反,上谷郡城、涿鹿城再度毁于兵焚,黄帝祠、黄帝泉所在地也沦为废墟。
隋唐时期,古涿鹿地域因为地处北疆边境,人口稀少且民族战争不断,所以在中原史籍中少有记载。在《隋书·地理志》的怀戎县记载中,简略提及该地有涿水、阪泉水。直到唐朝末年的886年,幽州藩镇在古涿鹿城以东五里的涿水之畔建立矾山县城(矾山为釜山的谐音)。黄帝城、黄帝泉才又重新进入中原世人的眼界中。
公元936年,后晋石敬瑭向北方的辽(契丹)国割让幽云十六州,黄帝城、黄帝泉所在的矾山县属于十六州之一的新州(治今涿鹿县城)。
契丹人是东胡后裔,亦称黄帝子孙。随着辽代诸帝纷纷亲祭涿鹿桥山黄帝陵,位于黄帝城郊的黄帝祠民间祭祀活动也同样再度兴盛。据《续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辽命修山泽祠宇、先哲庙貌,以时祀之。于是诸州孔子庙及奉圣(州)之黄帝祠、舜祠,并得修缮”。辽代,黄帝祠、黄帝泉作为民间祭祀黄帝的圣地,得到了非常好的修缮与保护。
黄帝城遗址出土的石印
辽金易代,涿鹿地域未遭大的战乱,黄帝祠、黄帝泉周围的祭祀活动依旧。
金代,是涿怀盆地在古代历史上经济最发达、人口最多的时期。据金代史料记载,金朝后期的奉圣州(治今涿鹿县城,1209年升级为德兴府)管辖人口超过了八万户,其中矾山县(治今涿鹿县矾山镇)人口超过了九千户。那一时期的黄帝祠名字改成了轩辕庙。金代中期以后,道教兴盛。矾山县的黄帝泉、摸金池以南,建起了道教的先天观。
公元1211年,蒙古南下伐金。野狐岭大战,金国四十万军队被蒙古军全歼。蒙军随后在桑干河流域展开大肆杀戮。在德兴府(治今涿鹿县城)南部山区的矾山县,古涿鹿城(今称黄帝城)、黄帝泉、矾山城惨遭战火荼毒,矾山城被毁,成了矾山寨。
自1215年起,蒙古政权开始在居庸关以西的地区建立行政统治。由于蒙古军的残暴杀戮,激起了当地民众强烈反抗,在矾山县境内始终活跃着由苗道润、靖安民领导的抗蒙义军,他们遥受金朝的册封与领导。1220年五月,当丘处机、尹志平等人来到德兴府西部山区的龙阳观(今涿鹿县塔山的灵境寺所在地)时,距此地不足百里的德兴府矾山县境内,依旧有靖安民领导的义军在活动。据《金史·靖安民传》记载:“靖安民,德兴府永兴县(府治、县治均在今涿鹿县城)人。贞祐初,充义军,历谋克、千户、总领、万户、都统,皆隶苗道润麾下……兴定二年(1218年),迁知德兴府事、中都路总领招抚使。是岁,苗道润死,安民代领其众……四年(公元1220年),遥授知德兴府事,权元帅左监军,行中都西路元帅府事……封易水公,以涿、易、安肃、保州,君氏川、季鹿、三保河、北江、矾山寨、青白口、朝天寨,水谷、欢谷、车安寨隶焉。十月,安民出兵至矾山,复取檐车寨。大元兵围安民所居山寨,守寨提控马豹等以安民妻子及老弱出降,安民军中闻之骇乱,众议欲降以保妻子。安民及经历官郝端不肯从,遂遇害。诏赠金紫光禄大夫。”靖安民死后,在矾山县境内抗蒙义军的活动消失。
全真教丘处机率众弟子远赴西域,为成吉思汗讲经布道、劝诫止杀收到成效。幸存下来的矾山县百姓为了活命、免除徭役赋税,纷纷加入全真教,由此全真教在矾山地区异常兴旺。在此背景下,全真教尹志平来到了矾山县黄帝泉所在的先天观,教化民众,赋诗数首。例如:
凤栖梧 先天观作
山后风光何处好,上谷灵踪,自古轩辕庙。
涌出清流方曲绕,森森绿桧知多少。
云水闲游今日到,信笔狂吟,自在开怀笑。
万景难侵心合道。
咏先天观殿后涌金池
滚滚灵泉岁月深,分毫垢秽莫教侵。
世人只见无涯水,唯我看时不尽金。
江城子 别樊山先天观道友
先天欲别意沉吟。就清阴。散幽襟。
酷暑全无,蚊蚋不相侵。
清静安居堪久计,住一日,胜千金。
此方道友果坚心。日相寻。演清音。
访道崇真,通古更明今。
九夏待予无以报,临去也,赠荒吟。
1271年,蒙古帝国定都大都,改国号为元。蒙元帝国为建造大都城,在矾山县境内的桥山、大南山地界大肆砍伐原始森林,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,黄帝城、黄帝泉周围的生态受到影响。
1337年和1338年,奉圣州连续发生强烈的地震,其中最大一次震级达到6.5级,奉圣州河谷、平原地带的房屋大量倒塌,黄帝泉所在地周边的轩辕庙、先天观也被移为平地,沦为废墟。当地居民大部死亡,活下来的居民因为该地瘟疫横行,被迫远遁他乡。
明朝建立后,山西、湖广等地移民来到古涿鹿所在的矾山地界,建造兵堡、民屯,垦戍边疆。黄帝祠未再重修,黄帝泉水依然长流。据李贤著《大明一统志》记载:“黄帝破蚩尤于涿鹿即此。轩辕城在州东南四十里(应为六十里),今名古城,其中旧有轩辕庙基。”
清代,据《大清一统志》载:“涿鹿古城……今保安州东南四十里(应为六十里)有土城遗址,制甚宏阔,中有黄帝庙,明志谓之轩辕城,即涿鹿城也。”
1693年,清廷将黄帝城、黄帝泉、矾山城这一带地域被由保安州划入怀来县。清光绪八年版《怀来县志·卷三》记载:“黑龙池……在矾山西五里许,有池大可亩余,泉出如□色,颇浊,其深莫测,东北流经水磨村东南,北与阪泉合。”
民国时期,内忧外患,未见关于黄帝庙、黄帝泉的记载。
1958年,在大跃进中,矾山当地对黄帝泉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,深掏泉眼,再砌水池,破坏了黄帝泉的自然状态。据张家口市研究五帝文化专家曲辰先生回忆:“1958年,涿鹿县矾山地方当局用抽水机抽干了黄帝泉水,进行了一次深挖,挖出了很多祭黄帝的金元宝、银元宝,这元宝上有制造的地点和年月日,我在涿鹿县文化馆搞的展览上看到,有山西的,有蔚州的,当时此展室是西楼往东、路北的一个大庙院往西的展室中……”
1990年代初,新加坡商人周颖南先生受张家口市领导邀请,出资100万元重建涿鹿县黄帝祠,位于黄帝祠遗址南的黄帝泉再度引起世人关注。涿鹿县当地政府罔顾史实,改黄帝祠为“三祖堂”,在史学界引发争议。
现在,战国时期重修的古涿鹿城,四周城墙轮廓依旧在,未作保护修缮,城内空地遍种果树与葡萄。明清史籍中记载的轩辕庙遗址是在城内,还是城东黄帝庙遗址,已难以证实。昔日涿怀盆地八大名泉,只有黄帝泉还有水,泉水不能自动流出地表,还被与阪泉混为一谈,实乃遗憾。
涿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被长期闲置于旷野之中,经受风吹日晒雨淋;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址未能得到充分发掘、考证,且饱受外界质疑否定,使得涿鹿一而再、再而三的错过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。事实证明,涿鹿在历史文化认知上必须拨乱反正、去伪存真,才能走上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健康轨道。